“本校不为考研人提供参考书目”,What?!!!
19考研的复习已经到了关键阶段,很多童鞋都应该开始了专业课的复习了,但是也有不少童鞋好像还没开始复习,这些童鞋的竞争对手表示很开心,但是没开始复习的童鞋更难过了,「那还不是我们学校不提供参考书嘛~」所以他们来问小编了——「学校不提供参考书应该怎么复习,在线等,挺急的!」
就小编知道的,考研中北京大学各个招生院经常没有指定参考书,清华大学的招生院所、专业方向也大多不指定参考书目,只有部分方向指明了考查范围(只提供了范围,具体参考书依然是木有……),其他名校,比如人大、北师大、复旦、厦大……不指定参考书的居多。(没办法,大概是老师懒得整理罢~另外可能老师觉得能够凭自己能力走到复试的,才是学校想要考虑是否需要的人才...)
我想,看到参考书目这一栏写着没有参考书目,你们内心的感受一定是这样的——
有人说:「书看得越多越好!」或许你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传言:「某某学姐刚考上了北京大学哪个系,看了100多本书还觉得不够!」啥?100多本还觉得不够!吓得不少考研人心里一哆嗦。
这样的传言是真是假先不说,但是小编一直对「想考哪个大学不指定书目的专业至少要看具体多少本书」这样的话不太认同。首先,看了多少书不等于消化了多少书,如果只是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,那没什么可骄傲的;其次,看了多少本书并不是考上不指定书目专业的必要条件啊!
那么,没有指定参考书的情况下,专业课应该如何复习?
不指定参考书,不意味着没有参考书。而找到这些参考书,并不难。以下列出几个由北大新闻系的学长总结的选择参考书的方法,供大家参考哦~
01,相信经典书目的价值
经典教材是对本学科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,提出本学科的「真问题」,引导你去追问,去思考。经典教材可以「读厚」,因为有容乃大;也可以「读薄」,含英咀华、去粗取精。就经典教材的选择而言,任何学科或专业中经过时间淘洗、实践筛选后剩下的所谓经典教材为数并不多(注意,是教材,不是原典)。像传播学领域,国内比较通用的教材无非是郭庆光的《传播学教程》,国外翻译过来的像《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》《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》等;新闻学领域,公认较好的像李良荣老师的《新闻学概论》;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书,一般都会选2本,一本是袁方老师《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》,一本是国外艾尔巴比的《社会学研究方法》。其他学科或专业国内公认的教材,应该也是屈指可数,怎么重视都不为过。
这些经典教材,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,都会口耳相传,有着良好的口碑。一般而言,网上都会流传一些书单,对本专业的经典书目进行点评与分析,可以参考;此外,像清华北大等学校,导师都会给自己的学生指定「本专业必读经典书目」。
02,选教材避开门户之见
在选择经典教材时,千万不要以派别定亲疏。比如,经常有同学会问:「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?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书要不要看?或者人大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看?清华老师的书或论文要不要看?」——当然要看。
仅就人文社科领域而言,中国各个大学之间并未形成观点、立场明确的「学派」(像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、哥伦比亚学派等,都是以高校为阵地,围绕某位核心人物的核心主张,聚拢一批教授学者,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流派特征),相互之间良性竞争,而是像今天的流行电视剧或选秀节目一样,哪块领域热了,纷纷上马,你未唱罢我已登场,属于重复建设。所以,根本无需考虑流派的区别!尽情去看就好!
03,关注导师的研究领域和方向
就目标院校的导师研究方向而言,各个导师往往有自己的关注方向和研究领域,这些关注点有可能就是当年的出题点。比如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胡泳老师,每年都会有各种演讲、研讨会,这些发言和会议的主题就成为每年考生寻寻觅觅的蛛丝马迹,有可能透露出当年考题的热点。
另外,目标院校导师近几年出版的书籍、发表的论文等,都需要适当关注。说适当关注,是因为有些导师的研究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过于高深和超前,对于这样的领域,考生就需要作出自己的判断,是简单了解下,还是「沉陷」其中?如果导师的活跃度比较低,不经常发论文、N年不出一本书,那他写的某某学概论、某某学教程、某某学新编等书籍一定要留心,因为这样的材料往往已经俯拾即是,论调、内容多有重复,属于老生常谈,为了让自己这本某某概论有一定价值,往往会在书中加入自己的论述或新的观点,这些不一样的地方,是需要格外关注的!
04,利用好真题
不指定参考书,那真题便是终极的参照!真题会告诉你到底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牢牢记住的,哪些领域是从未被关注过的不毛之地。不主张大水漫灌式地看书,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查的范围和深度是极其有限的,所以我们对书目的选择,必须建立在对历年真题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,有的放矢,把时间花在真正能帮你产生分数的地方。
05,善于利用自己的能力找寻前辈
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考上的师兄师姐取经。尝试微博搜索你想报考院校专业的关键词,一搜索,在读研究生师兄师姐全出来了,一个个加,一个个聊,一个个要资料,求经验,说几句好话,什么资料信息都要出来了!但给大家一个建议,在问「前辈」之前先要有自己的思考,最忌讳这类让人啼笑皆非、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问题:师兄(师姐),我该怎么复习?
06,别被网上的书单吓到
正是有许多学校专业不指定参考书,网上便流传着形形色色的书单,问书目、晒书单也成为这些院系的考生一年年薪火相传的一个传统。这些书单既为后来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,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;但同时也给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,尤其是当这个书单过于庞大时,会给后来者以高山仰止、唯有叹息的沮丧感和挫败感。
不要被书单唬住,尤其是洋洋洒洒的书单。主要用心用功看好几本核心的书,其他书目只是一个补充,绝大部分内容是不需要费力看的,或者说,大部分书只需要对照着看看表述上的不同,意义仅在于查漏补缺。
所以,小编建议:从最核心的书开始看起,通过这几本核心书目搭建起学科的知识框架,然后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填充、修正、完善、乃至推翻框架。大家要有一定的辨识力,坏书翻几页就看得出来,好书一品唇齿留香。
简而言之:精耕细作三五本,浮光掠影三五十。精耕细作是为了打基础、建框架,浮光掠影是为了拓眼界、广视野。
07,阅读的同时,更要学会自己思考
事实上,不指定参考书目,每个人看的书也几乎相同。大可不必担心谁有绝密书单,像没有核武器国家一样天天觊觎着。我们的起点都是相同的,不会在输在信息不对称上输太多。每个人看的书都差不多,最后的成绩却天差地别,原因不在书目,而在书外。
思考远远比阅读更重要。参考书,不是灵丹妙药;知识点,只是组织答案的材料;通过阅读和思考,形成学科思维、开拓学科视野,并借以更深入的理解自己和社会,才是最重要的。
所谓的「功夫在书外」,建议大家要知道学校的考查范围和深度,然后努力让自己掌握的知识面超过考查面,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深度超过学校考查的深度。
当然,有的童鞋可能会说:谁不知道思考比阅读更重要,问题是怎么思考!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,思考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。
大家要有问题意识,拒绝似是而非。每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学科问题,某个理论你是否真的懂了?对某门学科热点问题你是否有真正了解并理解?对学科知识脉络、流派谱系是否真的捋清楚了?……真正理解问题才是根本,方法上可以「不择手段」。很多同学对许多知识其实是似懂非懂的,而这是考研的大忌——上文所说,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出题往往灵活,不会干巴巴考你背诵,而是通过各种比较、各种案例来考查你对问题的理解,似懂非懂的同学往往会左支右绌,现了原形。
以上七点希望能够帮助报考专业的学校不提供参考书的童鞋,更快更准确地找到备考书籍,更加顺利地开始备考复习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