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MPAcc逻辑:演绎推理基础知识详解(四)
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——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正式发布!伴随着MPAcc考生们的紧张复习,针对MPAcc考研逻辑,太奇教育结合多年考研辅导经验,其独具特色的太奇学习法让每一位太奇学员受益匪浅。迎来下半年总复习的同时,太奇教育为了让MPAcc考生们方便备考,在每天发布1~2道MPAcc逻辑习题的基础上,为大家系统讲解一下演绎推理基础知识,希望能够对MPAcc考生们有所帮助。
三段论(一)
(一) 三段论的定义所谓三段论,就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连接起来,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。三段论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,其中两个是前提,一个是结论。结论的主项是小项(用S表示),含有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;结论的谓项是大项(用P表示),含有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;两个前提共有的词项叫做中项(用M表示)。
例如: 凡是真理都是正确的;
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;
所以,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。
这就是一个三段论。它的两个前提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词项“真理”,并且以此词项作为媒介,把两个命题“凡是真理都是正确的”和“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”联结起来,推出“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”这一结论。在这一三段论中,“正确的”为大项(P),“真理”是中项(M),“达尔文的进化论”是小项(S)。
(二) 三段论的一般规则
要想使一个三段论有效,就必须遵守一般规则。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有如下几条。
规则1: 在一个三段论中,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。
三段论实际上是通过前提所表明的中项(M)分别与大项(P)和小项(S)发生的关系,从而推导出关于小项与大项之间关系的结论。若没有中项,就推不出任何结论来。正是在这种意义下,我们说中项是连接大项和小项的桥梁或媒介。只有三个概念分别出现两次时,才能构成三个命题,多于或者少于三个概念都不能构成或者不只构成三个命题。常见的“四词项错误”,或称“四概念错误”的情形是:在大、小前提中作为中项的语词看起来是同一个,但却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,因而这个三段论事实上含有四个不同的项,严格说来就没有中项,也就没有连接大项和小项的桥梁和媒介,结论的得出就不是必然的。这种错误叫做“四词项错误”,或称“四概念错误”。
规则2: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。
三段论是凭借中项在前提中的桥梁、媒介作用得出结论的,即大项、小项至少有一个与中项的全部发生关系,另一个与中项的部分或者全部发生关系,这样就能保证大、小项之间有某种关系。否则,大、小项都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发生关系,这样就有可能大项与中项的这个部分发生关系,而小项则与中项的另一个部分发生关系,结果是大项和小项之间没有关系,得不出必然的结论来。违反这条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“中项两次不周延”。
请看下面的一个三段论:
教授都是老师;
小张是老师;
所以,?
这个三段论是无法得出确定结论的。原因在于作为中项的“老师”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(在两个前提中,都只断定了“教授”、“小张”是“老师”的一部分对象),因而“小张”和“教授”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,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。如果违反这条规则,就要犯“中项不周延”的错误,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。